奇蜜育兒電子報一週定期寄來寶寶成長的知識
真實用
可以更了解比比的成長變化了
寶寶滿15週!(寶寶 開始出現「社會性微笑 」!)
| |
| |
|
|
| 你有沒有發現?寶寶看到熟悉的人,笑得好燦爛, 但如果是看到陌生人,表情就不太對勁,一副好緊張的模樣。 寶寶現在可有個性的很!他的笑容只給熟識的人。 大約從四個月大的寶寶開始出現有選擇性的社會性微笑, 他會對不同的人做出不同的反應,這時候的「笑」已具有社會意義, 和3個月之前見人就笑是很不一樣的,他不再是「親疏不分」 的小傢伙了。 所以,請常常保持愉悅的心情與他說話、對他微笑, 讓他從中學習如何表達正向的情緒。 多利用與他有肌膚或目光的接觸的機會,如: 餵奶時可以注視他的眼睛,輕柔的和他說話, 讓他體驗實際的人際互動。若寶寶對你笑,請回以更燦賴的笑容, 寶寶將會因此受到鼓勵,往後就更喜歡對人微笑了。 平時有客人來訪,讓寶寶有機會接近生人, 請客人對孩子有一些回應,不過, 記得不要勉強寶寶與陌生人太親近喔!
| |
|
|
| | | | 「妹妹都已經四個月了,怎麼都不愛笑?需不需看醫生呢?」,「 強強有點奇怪耶。前一秒玩得好好的,下一秒就突然變臉, 想繼續逗他開心,他卻哭起來。這是怎麼回事啊?」
嬰兒的情緒如同其他心智能力,是隨著時間逐漸發展出來的, 而且每個嬰兒的發展時程不太一樣。一般來說,出生之後三個月, 寶寶只有簡單的兩三種表情;通常可從他的表情, 大略判斷他現在是對週遭事物產生興趣、驚恐,還是悲傷痛苦。
此時,寶寶還不太會真的笑。當大人突然靠近不滿四個月的嬰兒, 並發出奇怪的聲音來逗弄,他會大笑出來,但這並不是真正開心, 而是面對強烈刺激的自主神經反應, 寶寶或許正在暗示這樣的訊息太強烈了。如果重複給予這樣的刺激, 可能就會引發哭泣抗議。
父母最喜歡看見的,是寶寶眉毛放鬆、眼神明亮、臉頰上揚、 表示喜悅情緒或友善的社交性笑容, 這種笑容大約在寶寶四個月之後發展出來, 和之前反射性的嘴角牽動不同。寶寶漸漸地, 會發現微笑在與人互動中所代表的涵義, 而主動自發地以微笑來回應別人,表達自己滿足的感受。
九個月大的嬰兒,就已經很會笑了;他遇到不同的人或情境, 會表現出不同的笑容,當然,最開心的笑,還是留給他最愛的人!
如何讓寶寶有好心情 寶寶的情緒是否被了解與接納, 關係著將來探索環境的自信心以及適應環境的能力。 寶寶需要一個平穩安定的環境;當他情緒不穩時, 父母或照顧者沉穩的動作、溫柔低沉的聲音,給予擁抱和輕輕搖晃, 並調整環境的溫溼度與光線,都有助維持情緒的平衡。
除了避免過多物質環境的刺激, 父母本身的情緒穩定度也有相當大的影響。 寶寶的行為通常是照顧者的投影--如果父母容易緊張焦慮, 寶寶很自然地會從表情和聲調當中受到感染而跟著焦躁起來; 如果父母經常能夠平和喜悅地面對, 寶寶也會學習到愉悅的情緒狀態。
健康的情緒支持 發展心理學家一致認為,若父母能迅速並適度地回應嬰兒的需求, 他哭鬧的次數會減少,也能學會延後被滿足。 因為需求被充分滿足的孩子,與父母之間建構安全的依附關係, 他對父母的愛有信心,無論父母是否在身邊, 他的心情都會比較穩定。
如何迅速回應?不妨記錄寶寶的表情產生變化時, 週遭環境產生什麼改變?當寶寶哭泣的時候,你正在做什麼? 若是因為他不喜歡,你應該盡快帶寶寶離開這樣的情境, 用平穩的動作聲調安撫。他是否扭動身體,緊閉雙眼哭鬧? 或許這表示他的身體不舒服,先檢查有沒有任何異狀, 例如包尿片處潮濕發癢、體溫升高或長牙導致牙齦發炎等, 趕緊處理治療,不只換得寶寶的健康也喚回笑容! 有智慧的父母,要學習觀察寶寶的表情、分析他的感受, 觀察孩子的眼神、眉毛和嘴角的表情以及肢體動作的變化,才不會「 表錯情」! |
|
|
|
|
|
| 小寶寶的雙眼已能集中焦點觀看東西。清醒時, 寶寶會端詳自己的雙手,玩上好一陣子,他看著自己手指的游動, 來回不停的看著,並將雙手碰在一起,當它們纏在一起時, 寶寶也會好玩的咯咯地笑,活像個正在思考的小哲學家 看手與玩手,是嬰兒最早期的玩耍項目,玩弄雙手, 不僅代表著孩子雙手肌肉的成熟,對於嬰兒來說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它是一種自我引導的活動,透過玩弄的過程可以對於距離、外觀、 體積大小都有更多的認知。 日後,當寶寶用雙手把玩玩具時, 揮打玩具的重複動作更可以幫助嬰兒發展記憶能力, 在大腦存留的印象也更深刻,這些都是日後學習重要的基礎,所以, 請不要束縛寶寶的雙手自由,衣服袖子不要蓋到手背、 也不要戴手套。
| |
|
|
| | | | 手指比任何肢體都更能做複雜的動作,像是抓東西、投擲、畫圖、 寫字、摺紙、使用工具等等。
大腦中掌管各個手指自主而複雜活動的部位稱作「大腦運動區」, 這裡掌管著憑自我意識操縱的活動,也稱為「自主運動區」。
運動區的細胞,有的負責臉部肌肉、有的負責腳部活動, 細胞所負責支配的活動部位都是固定的, 其中支配手和手指的區域卻占運動區最大的部分, 這是因為手和手指的動作與為數眾多的腦細胞有關, 是全身運作中與腦部最有密切關係的部位。
目前的大腦研究讓我們得以了解, 寶寶手指的動作是隨著腦部同步發展,從「握」、「抓」 等基本動作開始,漸漸習得靈活地使用拇指與食指來「 拿起細小的東西」等高難度的動作。
隨著腦部發展,手指動作越變越複雜 出生後2個月的寶寶,像是企圖確認自己的身體般地, 使用自己的嘴吸吮手指,他原本緊握的手掌已漸漸鬆開, 也比較注意到自己的手。
到了3-4個月,寶寶會將手伸向眼前的方向。到了這個時期, 寶寶的視力也更加精確,大腦具備了整合的能力, 因此出現可以隨心所欲的自主運動。
當寶寶能憑自己的意識活動自己的手後,緊接著,就是試著抓東西。 5-6個月大的寶寶,已經會拿起眼前的東西。但是仔細的觀察, 便會發現寶寶先用靠近小指頭的手指抓東西, 而後漸漸學會使用靠近拇指的手指拿東西。
用手指物,進入學習語言的準備期 當寶寶學會用拇指與其他手指將東西拿起來的時候,大概是在7- 11個月大。這時他會靈活地活動手指, 就連細小的東西也能靈巧地拿起來,這代表寶寶已經學會「拿東西」 的行為。
同時,寶寶也開始會「用手指示」及「用指頭指示」。 一開始寶寶會先「用手指示」,那是用整隻手,指著一個方向; 漸漸地再學會「用指頭指示」,即伸直手指具體地指著某個東西。
當寶寶指示著種種的需求時,大人們應回應寶寶說:「 你要玩玩具嗎?」、「喔!那是小狗狗喔!」等, 告訴他所指東西的名稱。用手指示及用指頭指示, 也可說是寶寶學習語言的準備期,在不斷重覆這樣的行為裡, 寶寶將在腦中累積「做了這樣的動作,將會得到這樣的結果」 的邏輯。
而且,寶寶在學會「拿、捏」等更具體的操作能力後, 更大大地增加他們的好奇心與追根究柢的精神。
寶寶手部的活動與發展︰ 只要仔細地觀察寶寶的手部動作,便會發現, 其實是一個動作接續著另一個動作發展著。
出生後0~1個月 剛出生寶寶的拇指置於手掌內側,輕握著小手。 如果我們把寶寶的小手打開,將我們的手指伸到寶寶的掌心, 寶寶便會緊緊握住我們的手指。
出生後2個月 寶寶握拳的時候,會把拇指分開;並且開始吸吮手指。
出生後3~4個月 寶寶漸漸可以控制手部的動作,會將手往前伸,拿他面前的東西。 如果讓寶寶拿玩具,他也可以拿一會兒。
出生後5~6個月 寶寶會用整隻手拿東西,但是仔細一看, 可以發現寶寶是先用靠近小指頭的手指拿東西, 再漸漸學會用拇指拿起整個東西。
出生後7~8個月 這時已學會用拇指與其他手指將東西拿起來。從此開起, 寶寶也開始會做出以整隻手指著東西,也就是已經會「用手指示」。
出生後9個月 寶寶學會伸直食指,具體地指示著某個東西,也就是已經會「 用指頭指示」;另外也開始會把食指伸向有興趣的東西。
出生後10~14個月 在這之前,寶寶拿東西都是「一把抓」;但從這個時期起, 他開始會使用拇指與食指「捏拿」東西了。
出生後12~14個月 當寶寶開始會做出「捏拿」動作時, 也開始會使用拇指與食指拿起彈珠般的小圓體。
本文選自:「腦科學聰明育兒法~讓你了解不可思議的小腦袋」, 小西行郎著‧吳宗珊譯 |
|
|
|
仔細聽,小寶寶現在發出的聲音愈來愈多、也愈來愈清楚呢! 從第二個月開始,寶寶經常發出一些聲音, 這些聲音與他平時所聽到的音調很相似, 這表示寶寶開始練習如何發聲了,藉由「嘰嘰咕咕」 來控制肌肉與促進發音的技巧呢!而且,這時寶寶雖然還不會說話, 但是他早就已經可以區分不同的聲調, 或是瞭解特定聲調所代表的意義。 所以,寶寶在學會說話之前,已經開始理解語言, 千萬不要以為寶寶聽不懂就不和他說話喔!所以, 平日時可以播放柔和輕快的音樂,或是常常用「慈母語」 的說話方式(聲音頻率比較高、語調的抑揚頓挫較明顯) 跟孩子說說話,例如:抱他的時候說「媽媽抱你」、「爸爸愛你」, 換尿布的時候可說「換布布囉,這樣小屁屁就好舒服喔!」,這樣, 不但可以讓寶寶感受到父母的愛意, 還可以為孩子日後的語言發展奠定下良好的基礎。
| |
|
|
| | | | 我有一位學生,結婚不久便懷孕了,她捨不得剛開始的事業, 便把孩子托給鄉下的婆婆帶,不料,兩個月不到,婆婆中風了, 無法幫忙,便把嬰兒再轉托給同村的嬸婆帶。孩子從小就很乖, 吃飽了睡,睡飽了吃。
冬天時,嬸婆把他穿好了衣服,放在門口曬太陽,夏天時, 把嬰兒車推到大榕樹下,看著人來人往,都不吵鬧。 她等到孩子要進小學了才把他帶回台北。想不到,現在三年級了, 仍不適應台北的生活,時時想去田野上跑,不喜歡上學,學習緩慢, 上課不專心,缺乏主動性。
她聽到很多有關注意力缺失的故事,便來找我, 希望做神經上的檢查。她說她與她先生都是博士, 孩子智商應該沒問題,想要知道大腦是否有病變。 我聽了她描述孩子成長的過程後有點感慨, 問她怎麼忘記了1995年的那個重要的研究: 孩子的智力跟他在3歲以前所聽到的語言多寡有正相關。
別以為小小孩聽不懂,就不跟他說 這個研究發現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平均一小時跟嬰兒講1500字, 受過高等教育的父母,平均一小時講2100字,但知識水準低, 整天愛看電視,尤其領救濟金的父母,只跟孩子講600字而已。 研究者推算到孩子3歲時, 愛跟孩子說話的父母已經跟孩子講了四千八百萬字了, 而惜話如金的父母,他們的孩子才聽到一千三百萬字,差了3. 7倍。
這個研究發現最重要的時期是1歲以前, 也就是一般人認為孩子還聽不懂父母在講什麼的時候,最關鍵。 那些認為孩子反正聽不懂, 在他們12個月以前不跟孩子說話的父母, 他們的孩子在認知能力上的發展比一開始父母就跟他們說話的嬰兒差 了許多。當這些嬰兒長到3歲時,研究者給他們作《史丹佛- 比奈智力測驗》, 發現孩子的詞彙與他小時候聽到字數的相關係數為0.6, 假如扣除父母平日掛在嘴邊的「把飯吃完」,「快去洗澡」,「 快去睡覺」,這種例行公式的句子時,這個相關升到0.78, 實驗者繼續追蹤這批孩子到他們9歲,這時, 他們在嬰兒期所聽到的字數與他們在《 Peabody圖片詞彙測驗》的相關是0.77。
與小嬰兒的生活對話,能促發大腦神經連結 父母在替孩子換尿布,洗澡, 餵飯時所說的話可以促發孩子大腦中神經的連接, 使他將來在處理訊息,思辨命題上比別人快。 所以千萬不要以為孩子還小,不懂事,不跟他說話,其實, 那時候說的話才是最重要的。
本文出自:學前教育雜誌 |
|
|
|
寶寶滿12週!(一逗 就笑,讓人好愛!)
努努比比媽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留言列表